作者: 孫 濤 李保珠 來源: 發表時間: 2020-08-14 10:12
八月,處處升騰著生機與希望。
走進單縣郭村鎮,綠油油的莊稼地,果香四溢的蔬菜大棚,緊張忙碌的生產工人……在千里沃野交織成一幅絢麗的鄉村振興圖。
單縣郭村鎮黨委政府以“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精準扶貧”的整體思路,在全鎮范圍打造了制香、皮毛加工、蘆筍種植與加工和高效蔬菜大棚種植四大主導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農民的“口袋子”真正鼓起來——
依托制香產業 鞏固脫貧成果
“脫貧奔小康,不再是個夢。”8月10日,在單縣郭村鎮吳三廟村的單縣盛源衛生香廠,工人們干勁十足……該企業負責人吳玉東望著廠里忙碌著的鄉親們脫口而出。
吳三廟村是該鎮制香產業的中心村,已有近百年的制香歷史。在該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吳玉東成立了單縣盛源衛生香廠。多年來,吳玉東通過不斷升級設備、改進制香技術,產品的產量跟質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現已成為省內最大的衛生香生產基地之一。
2017年郭村鎮建設扶貧車間30座,再次為盛源香業注入專項扶貧產業資金35萬元。企業建起來后,吳玉東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實行優先錄用,每人每天額外享受5元工資補貼。目前已吸納30余名貧困人員到車間就業,人均年收入1.5萬余元。
“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由香廠負責送貨到家,在家也能進行衛生香的包裝加工。”吳玉東說。
郭村鎮政府通過能人創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促進扶貧就業,貧困人員中從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到老人、婦女,甚至殘疾人也能有合適的就業崗位,極大地拓展了貧困戶的就業渠道。目前該鎮制香產業以吳三廟為中心已輻射帶動周邊10余個村2000余名留守婦女、老人從事衛生香包裝,其中貧困人員700余名。衛生香包裝具有連續性和收入穩定性等特點,解決了大批人員就業問題,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加快了脫貧攻堅進程,為鞏固脫貧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發展皮毛產業 培育新的增長點
在過去,靠著一畝三分薄田,糊口都成問題。為了擺脫貧窮,郭村鎮人毅然走了出去,在浙江嘉興、昆山以及張家港等地已有200多郭村鎮人“落戶生根”成了羊毛經營大戶,其中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的有10家,年交易額1億元以上的有160余家,總計年交易額達200億元以上。
“毛紡經營有歷史,有產業,有人員,有市場,有潛力。”單縣郭村鎮黨委書記郭瑞峰說:“皮毛挑揀工藝簡單,非常適合中老年人操作,毛紡公司與皮毛挑揀人員簽訂用工合同,將需要挑揀的皮毛定期分送至農戶家中,使農戶足不出戶就可以挑揀,不僅擴大了就業人員范圍,也有效促進了貧困戶脫貧增收。”
鄉愁是割舍不斷的親情。面對越來越好、越來越美的家鄉,這些多年在外打拼的郭村人有志返鄉創業,讓郭村鎮具備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條件。
作為國家級重點鎮,郭村鎮皮毛(羊毛、兔毛)產業已有30多年的發展歷程。目前,以鎮駐地為中心輻射帶動方圓15公里近2萬人從事皮毛經營,是全國最大的短兔毛集散地。現在郭村毛紡小鎮園區內擁有單縣鑫浩紡織有限公司、單縣遠宏服飾有限公司、單縣弘錦針織有限公司等規上企業8家,可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億元、利稅1.5億元。其中,成立于2015年的單縣鑫浩紡織有限公司當年納稅200多萬元。在未來,郭村鎮將把這里建成江北最大的毛紡特色小鎮。
龍頭企業帶動 特色農產品效益高
在郭村鎮張莊村,村民張玉忠正在地里刨蘆筍。“村里多戶人家種植蘆筍,我自己也種了一畝多蘆筍,一年也能產3000多斤,不僅味道好,價格也高呢。”
蘆筍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經濟作物,畝純收益在6000元左右,一畝蘆筍的經濟效益相當于種植10畝糧食作物。正是由于效益的帶動,才使得郭村鎮的蘆筍面積由小到大,逐年增加,最終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蘆筍生產和加工基地,成為蘆筍生產專業大鎮。
為確保全鎮蘆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郭村鎮黨委政府從福建漳州引資并建設了山東立興罐頭食品有限公司和單縣立興食品有限公司。為扶持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企業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廠就業,并且每月給予200元的補貼,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特困戶,企業每年拿出2萬元直接幫扶到戶。
“由于龍頭企業的帶動,群眾種植蘆筍的積極性很高。為保護筍農利益和充分調動群眾種植蘆筍的積極性,這些企業對蘆筍全部實行兜底收購,現已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穩定發展模式。”郭瑞峰告訴記者。
郭村鎮緊緊抓住蘆筍產業這個“牛鼻子”,不斷擴大蘆筍加工企業規模,調優種植結構、調強加工能力、調大經營規模、調長產業鏈條,逐步建立“產業鏈條相對完整、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綜合效益達到一定規模”的蘆筍產業發展集群,建立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產品供給體系,以蘆筍產業的大發展,支撐美麗鄉村的全面振興。
發展生態旅游 助推鄉村振興
2020年7月9日上午,郭村鎮朱樓村“頭雁新農”生態采摘園項目揭牌,為單縣生態旅游再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朱樓村是農民歌手朱之文的家鄉,“頭雁新農”生態采摘園依托朱之文的流量帶動效應,正致力于打造一處集農業觀光、自助采摘、鄉村美食為一體的大型鄉村旅游休閑基地。
“隨著信息科技化的發展,網絡所帶來的流量產業鏈快速發展,名人效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我們引進壽光先進的種植技術,通過示范園的建立和技術推廣,助力農民走出一條低勞動強度、高收益的農業種植模式,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鄉村振興中生活富裕的要求。”“頭雁新農”生態采摘園負責人盧國強說。
在郭村鎮翟樓村儒家田園綜合體可以看到同樣喜人的景色,生機盎然的棚內,各類瓜果逐漸進入成熟期,農民們喜上眉梢。
近年來,該田園綜合體在單縣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流轉土地500余畝,建設高效智能蔬菜大棚43個,可種植蔬菜瓜果200多個品種。
在這里,農民是合作社的主體,也是主要受益人。農民們一方面通過村集體參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與收益分配。另一方面在自覺維護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由鎮、村黨員干部帶頭從改造提升原有的設施農業入手,逐步探索鄉村旅游、智慧農業、觀光采摘、創意文化等發展新路徑,為當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現有發展的基礎上,該鎮依托蘆筍、瓜果、蔬菜、魚塘、中藥、花卉等天然的田園風光為輪廓,深入打造一系列集農耕文化博物館、森林王國、鄉村動物園、老作坊一條街等地方特色項目,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圈,助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
實現鄉村振興,要靠產業支撐。單縣郭村鎮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進龍頭帶動、發展生態旅游,不斷促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如今,產業發展路徑更寬廣,農民增收致富更有效,“強富美”的鄉村愿景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文/圖 記者 孫 濤 李保珠